首先這是根據 OWASP Testing Guide v4 Table of Contents 的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Testing 理,基本上官方提供的驗證方法,除了 OWASP TOP 10 上的弱點之外,還概括 Web Application 上所有已知、常見的弱點,項目非常的多。
目錄
前言
資訊安全其實是一個很日常,且很廣泛的議題,當朋友問起什麼是資訊安全時,我總會這樣做介紹,安全是定義在現有的事物之上,有行車,就有行車安全,有程式,就有程式安全,現今資訊無所無在,你我生活中所常用的電腦、手機,甚至也不僅限於走在電路上的 0 與 1,在你腦中的那些小秘密,對於他人來說可能都是寶貴的資訊,而這些資訊該如何妥善管理?這就是資訊安全探討的範疇。
若你不是資安技術人員,想從生活的角度去了解資安,可以參考「生活資安五四三!從生活周遭看風險與資訊安全~番外篇」一文,這一系列的文章,從日常生活中提出與資安有關地議題並加以討論,大多都是你我早已知道,卻選擇性忽視的議題。
而該章節所探討的網頁應用程式(Web App)也僅僅只佔了資安議題的一部分而已,至於延伸還可以涵蓋其他串接的服務、作業系統、硬體、等…,而網頁只是個常見的窗口,為了打穿主機拿控制權,接著看是否可以成為跳板,提權、維持權限,接著攻擊其他主機或是服務,來達到內網滲透的目的,又稱網域滲透,包過去打 Vulnhub 上的靶機,也都是為因應工作需要滲透能力而做的練習與準備。
延伸閱讀:「Tags: 資訊安全/滲透測試/vulnhub」
Start Testing
其實一直以來,我都很想針對 CTF 題目來寫一篇對應到 OWASP TOP 10 的文章,雖說這只是冰山一角,自從開始工作後,才明白真正的 PT 所需的能力是非常全面的,包含對網路、網域、各種程式語言、作業系統環境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認識,資安果然是一個很可怕的坑,講到這好像有些離題了,拉回來繼續探討 Web Application 的測試項目,如下。
- Information Gathering
- Identity Management Testing
- Configuration and Deployment Management Testing
- Identity Management Testing
- Authentication Testing
- Authorization Testing
- Session Management Testing
- Input Validation Testing
- Testing for Error Handling
- Testing for weak Cryptography
- Business Logic Testing
- Client Side Testing
依照順序檢視,第一件事情就是情報蒐集,搭配情報分析的結果,了解使用什麼語言、服務、套件,含有什麼樣的特性,是否使用包含一些含有已知弱點的服務、套件,或是分析哪些地方可以輸入,隱含哪些弱點存在,接著再針對服務上的功能進行測試,在 Testing Guite 的文件上,就提供這麼一系列的服務測試方法。
測試項目也分成許多不同面向,有些項目的定義非常相近,卻又分別歸類在多個不同的類別之中,官方大致上分成 12 個類別,從服務設定上的問題,概括到不安全的程式撰寫,或是忽視一些語言及服務特性而造成的系統危安,只要含有一定程度的弱點存在,整個服務就岌岌可危,這也是所謂的「木桶理論」,意旨防禦就橡木桶周圍的木條,而最短邊的木條就決定整個系統的安全性。
Information Gathering
蒐集情報在滲透測試是相當重要的環節,相對影響的是如何採取攻擊與決策,若是不了解你的敵人,也就絲毫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下手,更不用說想攻破對方,情蒐有很多種方式,藉由各種服務、語言都包含一些特別可辨識之處,這邊稱為 Fingerprint(指紋)。
Service Fingerprint 可以透過 Header、Meta、Cookie 來判斷,為求效率,可以透過工具 Wappalyzer 來輔助蒐集情資。
關於網站地圖、路徑分佈,也可以使用 Zed Attack Proxy (ZAP) 來自動化的蒐集路徑資料,此外 ZAP 也會簡單分析各頁面上的可能風險。
除此之外,還可以借助 Google 大神的力量,該技術被稱作 Google Hacking,透過 site:"mks.tw" 後台
就可以針對 mks.tw
這個 Domain 找尋包含 後台
的頁面,當然還有其他用法,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參考 Google Hacking Database (GHDB)。
其次也可以從 robots.txt 等網頁爬蟲的相關配置上找到一些資訊,robots.txt 是網頁上針對搜尋引擎爬蟲所提出的聲明,可以制定於哪些路徑上的網站可否被收錄,通常管理者若不希望搜尋引擎可以找到管理頁面、後台,就會把後台路徑寫在 robots.txt 上,藉此反其道而行來蒐集情報。
Configuration and Deployment Management Testing
這部分要測試的是系統上的服務是否安全,安全的系統搭配不安全的設定也會造成危害,例如預設的 apache 服務,預設有目錄瀏覽,若是沒有設定關閉,可能會有 Information Leak 的問題,比較誇張的還有網站上線後,連帶 .git
都包在裡面,並且沒有任何的禁止訪問,造成任何人都可以藉由網站,合法的將網站打包回家,其中可能還包含資料庫資料,使得惡意人士可以進階操作。
但若是使用過舊且含有弱點的系統或服務也是一種危害,透過已知弱點的方式,可以隨手抓取網路上的 PoC 來進行攻擊,所以服務需要定期升級上 Patch,不然你的作業系統也不會三不五時提醒你要更新了。
有時候是無意間造成的問題,可能出自於開發者疏忽或無知,像是透過 vim 來編輯檔案,通常會產生副檔名為 .swp 的暫存檔案,若是沒有清除,並且隨著服務上線,就會產生 Information Leak 的風險。(各種不同的編輯器都可能產生不同的暫存檔。)
重點整理
- 是否使用過舊,或含有已知弱點風險的服務?
- 是否有針對使用的框架、服務進行有效設定?
- Web App 的部分是否含有不安全的存取配置?
- 是否妥善處理測試、暫存、備份檔?
- 服務路徑下的權限是否設置得宜?
Identity Management Testing
身分驗證管理,應該明確制定各種身分權限規則,什麼身分可以做什麼事情,基本權限如讀取、寫入、執行,在網頁服務上,執行可以歸類在可以使用哪些服務,以一個論壇服務為例子,系統管理員、網站管理員、一般使用者、訪客,不同的身分別所擁有的權限必定不一樣,若是一般使用者可以取得系統管理員的權限進行操作,便可以隨意刪除任意使用者的貼文,這是不被允許的。
此外帳戶的名稱也是此章節的一個重點,測試結構性的命名方式,以公司名稱加上流水號,如: mks01,或是常見的管理者名稱 admin、administrator、root 等…,都可能在測試的過程中獲得一些驚喜。
重點整理
- 服務的權限是否清楚劃分?
- 帳戶名稱、密碼命名是否存在結構性問題?(mks01,…,mks20/pwd01,…,pwd20)
Authentication Testing
通常是網頁上的服務使用過簡單的身分驗證機制,讓 Session、Cookie 能夠被猜測,進而導致修改 Cookie 即可越權,並取得他人的身分,甚至可以拿到管理員權限,常見的配置方式都是直接拿帳號、名稱來當 Cookie 這種做法就相當不安全。
此外就是身分驗證的功能問題,一般較大型的網站,嘗試數次登入失敗之後,通常會跳出煩人的驗證碼,讓你登入還要做身分驗證,但也有遇過一些例子,只要將 URL 參數上的驗證碼 Key 與 Value 拿掉,就可以成功繞過判斷驗證碼的功能。
不論是網站還是手機、個人電腦,通常都慧要求密碼複雜度,不過這邊微軟就逆向操作了,在安裝 Windows 10 作業系統時,會要求使用者設定一組「建立超好記的密碼」,毫無密碼複雜度的密碼也是可以被接受的。
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操作,我的觀點是自古以來,大多都不是因為使用者的帳號、密碼管理不當而造成資訊洩漏,過往我受邀回學校講資訊安全相關課程的時候,也曾經提到這一點,問題大多來自我們註冊的服務或網站,就拿 Garena 的知名線上遊戲 英雄聯盟來說(我也是受害者),官方遭害,造成眾多使用者帳戶遭到竊取,受害者究竟是企業還是玩家們呢?
此外還有一種東西叫做「社工庫」,上面盡是各種服務網站資料庫洩漏之後的整合,如下圖可見還有概括「17直播」,這邊就不再贅述了,有興趣自行尋找社社工庫。
講到這已經有點離題,但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個資有沒有遭到洩漏,也可以使用以下兩個服務做驗證,只要 Email 就可以判別。
所以弱密碼到底可不可以使用?其實可以這樣想,假設你擁有管理權限的帳戶,而密碼不符合強度,惡意人士就不需要花費太多成本即可劫走你的帳戶,雖然難防有心人,但至少可以讓他人得手不是那麼容易。
重點整理
- 是否全站使用 HTTPS 協定?
- 是否變更使用的服務之預設密碼及關閉預設帳戶?
- 是否有針對爆破行為進行管制?
- 是否使用不安全的驗證身分機制?(cookie、session 有無加密?)
- 是否允許弱密碼?(password、12345、123456)
- 忘記密碼服務是否存在意外可能?(CRSF、修改其他使用者密碼)
- 是否有配置 Cookie 有效時間?
Authorization Testing
資安圈常在說「駭客思維」,總歸那就是下面這兩句話。
- 駭客想的跟你不一樣
- 永遠不要相信使用者
一般新手在寫程式的時候,總會為了達到功能要求,而忽略許多可能造成意外的環節,就好比說 URL 上存在 ?user=mksyi,那如果修改成 admin 會怎麼樣呢?又或者是檔案下載的功能實作含有問題,以 GET 請求並以參數 File 接著檔案名稱,在這樣的環節下,若惡意的竄改該參數的 Value 值,便構成任意下載漏洞的危害,藉此可以打包整個網站,甚至竊取系統上的敏感資料。
重點整理
- 是否有不安全的權限控制機制?(透過修改參數就能越級?)
- 是否限制服務的存取權限?(可能造成任意讀寫)
- 是否針對使用者可控的部分進行限制?
Session Management Testing
看完該章節的官方文件,認真覺得資安有一部分真的是需要通靈的,與 Authentication Testing 章節提到的 Cookie,概念有些類似,但這邊的測試方式是針對經過 Hash 的 Cookie,嘗試分析、猜測服務的原本 Hash 的內容為何,若是使用不安全的 Hash 規則來定義 Cookie,就會被利用來取得管理員權限。
此外也要清楚理解 Cookie/Session 的工作原理及作用域,包含一些安全相關的 HTTP Header HttpOnly,甚至需要了解 Same-Origin Policy (SOP) 與 Content Security Policy (CSP)。
除了猜測、爆破 Cookie 以外,大致上都是 XSS 的攻擊搭配社交工程來達到攻擊效果,通常不是竊取資料就是 CSRF。
重點整理
- 是否使用過於簡單的規則產生 Cookie?
- 是否配置相關安全的設定?(HttpOnly、SOP、CSP)
Input Validation Testing
該章節基本上把使用者可輸入的地方隱含的弱點全部都提出來了,內容非常精彩,概括 OWASP TOP 10 上的所有漏洞之測試方法,文章寫到這邊,真的很猶豫是否要將每個漏洞都提出來講,還是日後再針對 OWASP TOP 10 撰寫一系列文章好?
思考了一下,還是提出幾個簡單常見的弱點出來說明,程式的流程簡化再簡化一般的程式流程,大致上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部分。
而每個環節都有可能造成錯誤,Process 的部分可能不只包含一個服務在處理,比方說一個動態網頁包含前端的 HTML、後端語言 PHP、資料庫系統 MySQL 建構一個查詢服務,可能出錯的環節就包含 PHP、MySQL,甚至還要注意例外是由輸入,還是輸出所造成的,這部分比較常被忽視,就好比說儲存型的(Stored Cross-Site Scripting, S-XSS),當使用者將惡意的 Script 語法當成輸入處理後,後端並沒有進行過濾,並且存入 MySQL 中,當讀出的時候瀏覽器將 Script 視為有意義的 HTML 並執行。
以上的例子乍看之下都是合理的,問題就在於太過信任使用者的輸入,而沒有進行過濾處理,而導致最終問題發生在 HTML 上,甚至還可以藉由輸入引發 SQL-Injection,進而對資料庫,甚至整個系統造成危害。
滲透測試人員針對不同的服務及功能,猜想可能造成的影響及危害,這邊又有個新詞彙「模糊測試(Fuzz Testing)」,是一種透過複雜的輸入,來針對服務功能進行測試是否出現例外的測試模式,就好比說一個僅能輸入整數的欄位,輸入字串是否可以被接受?其他編碼又會如何呢?又或者是輸入 CRLF 是否會被當成有意義的字元解析呢?
針對輸入的部分進行處理僅只是一層過濾,後續還需要思考到服務與服務間的傳輸問題,這邊介紹資安界大神 Orange 的文章 「How I Chained 4 Bugs(Features?) into RCE on Amazon Collaboration System」,其中有提到所謂 NginX 與 Tomcat 所造成的「不一致(inconsistency)」問題,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翻閱。
重點整理
- 開發者如何開發?
- 後端如何處理輸入?
- 哪個環節有可利用的可能?
- 服務與服務之間是否存在不一致的問題?
- 是否有 WAF 在作用?(過濾了些什麼? 如何 Bypass?)
Testing for Error Handling
這部分的危害應該屬於 Information Leak,主要是尚未因應錯誤的頁面進行處理,造成頁面造成錯誤之後,可能出現服務的指紋(Fingerprint),另一種情況是開發者忘記關閉 Debug 模式,所以造成程式碼、程式路徑外洩,讓攻擊者可以獲得更多可利用資訊。
同時也需要針對不同的錯誤及例外進行處理,例如有一個登入的功能,使用者輸入帳號、密碼及驗證碼,錯誤不該統一為呈現「登入失敗」,這部分不屬於漏洞,但可能是作為開發者沒有個別處理輸入的標準吧?
重點整理
- 設置對應的錯誤頁面,例如 404 Not Found Pages.
- 關閉 Debug 模式
- 針對不同得錯誤、例外進行個別處理。
Testing for weak Cryptography
在台灣還有許多網站,甚至是購物網站,包含刷卡、線上購物功能的網站,都還沒有掛上「超文本傳輸安全協定(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, HTTPS)」,這可能會造成「中間人攻擊(Man-in-the-middle attack, MITM)」,就由下圖來解釋吧。
當資料以明文傳遞,資料只要可以被攔截,攻擊者就可以竄改或重送,若是遞送敏感資料,如帳號密碼、銀行卡號,後果就相當嚴重,所以傳輸過程需要「安全通訊協定」(Secure Sockets Layer, SSL)、「傳輸層安全性協定」(Transport Layer Security, TLS),確保資安三要素:機密性(Confidentiality)、完整性(Integrity) 、可用性(Availability)。
當掛上 HTTPS 就一定安全嗎?若服務使用已經被列為不安全加密演算法的加密方式,不論是數據本身的加密機制,還是傳輸過程的加密機制,就存在弱加密的風險,舉個幾個例子,像是 SSL 3.0 就已經被列入不安全的名單了,詳情可以閱讀「Google 發現 SSL 3.0 漏洞,小心「貴賓犬」攻擊!」與「TLS加密協定竟然也不安全!企業須審慎內部漏洞」。
重點整理
- 是否沒有使用安全的傳輸協定?
- 是否使用含有弱點的加密演算法?
Business Logic Testing
關於邏輯漏洞比較常見的就是購物網站上的金額,最簡單的方式可以透過 F12,直接將 Value 上金額任意調整,甚至可以為負數,若是後端沒有驗證該項產品與金額,就會造成使用者以自訂的價格下單,這是非常嚴重的,資安圈有個很常上新聞的大大,多少應該都看過張啟元的新聞,就是運用這樣的手法。
該章節的官方文件提供非常完整的測試方法,在此我也是點到而已,通常涉及到資金、利益,開發者都會相當嚴謹的去處理各個環節,當然也少不了許多驗證,甚至任何請求都包含 Token 以防範 CSRF 的攻擊。
重點整理
- 是否有些功能是沒有驗證的?(可以被繞過、竄改)
- 是否有敏感的請求沒有夾帶 Token?(密碼變更、刷卡)
- 請求失敗次數限制?
- 是否處理非預期的請求、輸入?(是否經得起模糊測試的考驗?)
Client Side Testing
用戶端的測試,不外乎就是 XSS(Cross-site scripting),XSS 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類別。
- 反射型
- 儲存型
- DOM 型
自古以來許多人對 XSS 的定義就是彈個 Alert 窗,並沒有什麼危害,但其實這只是測試人員用來測試的一個方法而已,通常能跳窗,就代表惡意人士可以在站上任意撰寫、觸發 Script 腳本。
XSS 可以構成 CSRF 來造成更多危害,除了儲存型令人難以主動察覺以外,反射型與 DOM 型都可以從 URL 觀察出一些東西,但僅限於直接瀏覽,若是連結經過縮網址,進行兩層或以上的轉跳責另人難以察覺,甚至現在的瀏覽器也很聰明,會自動將 URL 遞送的參數做 URLencode,來過濾大部分 XSS 攻擊。
重點整理
- 是否針對使用者輸入進行過濾?
- 是否有針對可回顯得部分做 URLEncode、HTML 實體的處理?
- 是否有 WAF?(WAF 如何過濾? 過濾了什麼?)
總結論
大部分的脆弱點、漏洞所造成的原因,都是一些缺乏換為思考所造成的,開發者單以自己角度撰寫程式,希望使用者同樣依照自己的邏輯操作,而忽視使用者可能使用預料之外的方式使用服務,而當沒有管控好意外,小則洩漏資訊,大則形成被利用的破口,就如同在 Input Validation Testing 所提及的,輸入、處理、輸出,問題可能存在於任何一個環節,同一個輸入在不同的服務上可能存在不同的認知或是定義,而這些都是開發者應該要注意的細節。
而從攻擊者的角度,分為黑箱跟白箱作業,大多數真實的環境還是黑箱為主,要如何在不知道原始碼的情況下,僅依靠輸入找出弱點,雖然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Testing 文件上有提供相當完整的測試方法,但真實環境更為複雜,更多時候是需要經驗扶持的,同時也是考驗測試者(攻擊者)的耐心,在不確定有無漏洞的情況下不斷嘗試,願意針對同一個問題執著,這邊引用翟本喬在 2015 SITCON 所講述的主題 We hack worlds 裡的一句話當結尾。
「
翟本喬
駭客是一種生活態度
一種 Life Style
一種凡是追根究柢的精神。
」